靖宇信息港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

看了以前的课本,我终于明白“人教版”插图为何引众怒

2022-09-22| 发布者: 靖宇信息港| 查看: 144| 评论: 3|来源:互联网

摘要: 人教版数学教材引发众怒后,一种声音出现了。“想回收几本以前的教材书。”“有人在卖吗?想买。”当有人问...

人教版数学教材引发众怒后,一种声音出现了。

“想回收几本以前的教材书。”

“有人在卖吗?想买。”

当有人问出这个问题时,我觉得难过。

2022年了,教材插图不辣眼,画风不诡异,竟成了奢侈。

以前的教材,也引发大波回忆杀。

但不能怪大家。

两厢一对比,简直高下立判。

今天。

我们不说当下,只说从前。

一起来回味一下,曾经的老教材插画,如何让诗意与美兼具,情怀与文化并存。

先看课本封面。

这些课本封面。

相信有不少人用透明纸描摹过。

这张。

赋色雅淡,以水墨点渍为主。

牧童骑着水牛,遥指杏花村。

意趣生动,极尽巧思。

拿到美术课堂上作鉴赏,不过分吧?

这张。

骏马长鬃飞扬,四蹄生风。

墨气淋漓,墨韵生动,流畅中见苍劲。

寥寥数笔就形似魂同。

完全勾勒出超以象外的“元神”。

让人拍案叫绝。

这张。

漫山云雾,岩栖谷隐。

青黛中,泛着一种意无穷的自然美。

既能让人看到留白,又能让人品出余香,极具观赏性。

三山五岳,在这些课本里。

或山影幢幢。

或树影幽幽。

画中有诗,画外有情。

怡情又悦性,简直妙不可言。

诸如这样的风景画,在文章插图里也不少见。

《桂林山水》里的这幅画,

展现了漓江水的“静、清、绿”。

凸显了桂林山的“奇、秀、险”。

让人看一眼后,就想即刻乘上木舟,亲眼目睹那“千峰环野立”的喀斯特地貌,“一水抱城流”的烟雨漓江。

《海燕》里的这幅画。

海面如瀑悬空,气势磅礴。

淋漓。

畅快。

让人想到这段话——

“在苍茫的⼤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海之间,海燕像⿊⾊的闪电,在⾼傲地飞翔。”

《火烧云》中的这幅画,

斜阳西下,红日满窗,霞光漫卷。

任谁看了,都想钻进画里。天地作陪,与大自然无限贴近。

还有。

我们曾在《望庐山瀑布》的插画里。

感受到李白逍遥山水中的洒脱和淡然。

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插画里。

领略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在《游园不值》里。

学到“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在《第一场雪》里。

学会了谚语——瑞雪兆丰年。

也学会了新词——银装素裹。

我们在课本中,看到了桂花满地。

银杏簌簌飘落。

这些景,无繁复艳丽之感,却草花自香,绿意葱茏。

淳朴素淡的含蓄,跃然心间,永久地篆刻在我们的记忆里。

所以早在那个时候。

审美,已经悄无声息地启蒙。

一幅好的插画,就是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时隔多年,哪怕很多人已至中年,被生活处处围剿,不再读诗,也不再听音乐。

但再看一眼图,依旧知道是哪篇课文。

《背影》中的父亲。

头戴黑布小帽,身穿青布棉袍。

身形佝偻,步履蹒跚。

此时,我们终于读懂父爱。

再看这个背影,热泪已是滚滚涌来。

《师生情》中。

三位女同学,冒着雨,踮着脚。

只为看生病的老师一眼。

透过背影,感动油然而生。

《挑山工》中,人物沿石级而上。

每踏一步,都是风雨人生。

“不高的身材、黝黑的皮肤,挑着一副扁担,速度不快但一步也不停地向山顶攀登……”

儿时,这幅画给了我们多少震撼和激励。

《清洁工人的怀念》中。

周总理身穿黑色大衣,面容亲切,一把握住清洁工的手。

“同志,你辛苦了,人民感谢你。”

鱼水之情,呼之欲出。

《少年闰土》中,有一段描写,是这样的。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上面这幅画,恰恰从人物外貌、神态、动作上,还原了鲁迅笔下的闰土。

武松打虎,战天斗地。

只凭一张画,急侠好义的人物性格便呼之欲出。

《鸟的天堂》里的这棵大榕树,又是多少小孩向往的乌托邦。

“直到今天,我依然有个梦想就是去东南沿海地区的红树林去看看大榕树!”

以上这些,算是视觉记忆。

还有一些插图,不刻意敷彩,也不刻意设色。

但就是附加了一种独特的味觉记忆。

《万年牢》里的冰糖葫芦。

在糖锅里滚蘸一圈,甜中带酸,晶莹闪亮,诱人得很。

《端午的鸭蛋》里的鸭蛋。

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这些描写,这些画面,能不让人流水口么?

《落花生》里,一家子围坐在一起。

见风俗,见民情。

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简直就是现实版的《向往的生活》。

除了民众的日常生活,教材里的英雄群像,也刻画得动人。

1959年。

画家刘国枢为了创作出《飞夺泸定桥》。

100多米的悬索桥,他走了200多次。

这副图,从草创到问世,历时半年之久。

画中的22位红军勇士,

头顶暮云天,脚踏铁索桥,腰缠手榴弹。

以一当十,拼命抢占我方阵地,尽显长征精神。

《狼牙山五壮士》里,五个大义凛然的孤胆英雄,震撼过所有人的心。

抵抗日寇,宁死不屈。

纵身一跃,跳下山崖,没有半点犹疑。

这幅油画,有“肝胆映山河”的民族气节,也有“魂魄托日月”的家国情怀。

多少人看了后,敬佩感油然而生。

《丰碑》中里的军需处长,和《金色的鱼钩》中的炊事班班长,更是深深触动过我们。

一个舍己为人,把棉衣让给战友,自己被冻死在严寒中。

另一个甘愿吃草根,啃鱼骨,也不愿让同行的其他战士饿着。

最终因饥饿而死在战场上。

这些画,张张经典。

也几乎都出自名师之手。

他们倾注心血和情感,以史为魂。

用饱蘸浓情的笔触,筑起永不褪色的红色经典。

让每一代青少年明白,何为使命,何为担当。

即使它们已经在教材改革中消失。

但它们依旧是时代的记忆,荟萃在历史的一隅里,镌刻在每个人的灵魂中。

所以,何为经典永流传?

这就是。

不是我们是古非今。

而是就艺术美感而言,太多精品,令我们不得不重提。

从前的儿童读物插画里,神医扁鹊是这样的。

以前的小孩,是这样的。

以及,这样的。

多可爱,多有朝气,多有精气神。

男孩不会掀别人的裙子。

女孩也不会扮成兔女郎。

中国的传统文化,向来浩如烟海。

经典故事,也数不胜数。

但到了现在。

有价值的东西,难以再寻。反其道而行之的东西,却大行其道。

教材和绘本里,家暴被合理化。

父女关系被妖魔化。

色情被透明化。

小孩子痴呆化。

对女性的审视下流化。

名人故事暧昧化。

绘本《扁鹊治病》

不见性教育,却充满性暗示和软色情。

难怪满屏都是问号和感叹号。

真的不能怪我们今天总在拿以前的教材,与现在的做对比。

它真的好太多。

到底好在哪里?

两个字:用心。

“未落笔时,先须立意。”

绘画者既走笔法,也走本心。

这个心,不是别有用心。而是良心、初心。

中国人才荟萃,画师云集。

他们是不敢画么?

并不。

他们是不懂何为美,何为丑么?

也不是。

我们需要的,是给真正的人才、真正的审美以机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目前,教育部已经做出了相关的回应。

这件事,要严查,要追责。

希望相关的工作室,能给出交代。也希望审查部门,能给出答案。

不是自罚三杯,就过去了。

中国千千万万的孩子,容不得糊弄。

中国的艺术启蒙、文明启蒙,也不应该被粗糙丑陋的作品来引领。

劣币,不能驱良币。

读物,不能成“毒物”。

五千年浩瀚文明,曲水流觞,诗意丰盛。

它点翰林,打金枝,击鼓传花,美好无匹。

它寸步千里,咫尺山河。

它应该匹配的,是同样美妙的图画。

在行云流水之中,在挥翰成风中,用丹青,以朱墨,还原中国人诗意、丰盈而自由的灵魂。

请大家记得,人手一本“美术馆”,我们也曾拥有过。


免费CR软件M https://www.xiaoshouyi.com/

分享至:
| 收藏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0)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靖宇信息港  

GMT+8, 2019-1-6 20:25 , Processed in 0.10094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靖宇信息港 X1.0

© 2015-2020 靖宇信息港 版权所有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