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充值 今日(6月2日)A股呈现低开高走的上行态势,创业板指领涨。盘面上,行业方面,半导体、汽车整车、风电、汽车零部件、电池、橡胶制品、光伏、有色、钢铁等行业领涨;煤炭、航运港口、旅游酒店、文化传媒、中药、商业百货、石油、房地产、教育等行业跌幅居前。题材股方面,华为汽车、钠离子电池、稀土永磁、汽车芯片、新能源车等涨幅居前;转基因、鸡肉概念、水产养殖、绿色电力、肝素概念等跌幅靠前。 重大资产重组事项终止 凤凰光学连续5日一字跌停
凤凰光学(600071)2日开盘再度一字跌停。至此,该股已连续五个交易日一字涨停,近6日累计大跌约46%。公司此前晚间公告,5月31日,公司召开第八届董事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公司终止重大资产出售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的议案》等相关议案,同意公司终止重大资产出售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事项。同日,公司与交易对方签署了本次交易的终止协议。 此前,公司拟以现金的方式向中电海康集团有限公司或其指定的全资子公司出售其截至评估基准日除上市公司母公司层面全部货币资金、无法转移的税项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江西英锐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上海凤凰光电有限公司75%股权,丹阳光明光电有限公司17%股权,江西大厦股份有限公司5.814%股权之外的全部资产及负债;拟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南京国盛电子有限公司100%股权和河北普兴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权,同时募集配套资金。 公告指出,自筹划本次重大资产重组事项以来,公司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积极组织相关各方推进本次交易事宜。鉴于本次交易相关审批和备案工作未能取得上级主管部门的同意意见,经审慎研究分析,为切实维护公司及全体股东利益,现决定终止本次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公司表示,鉴于本次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尚未通过公司股东大会审议,本次重大资产重组方案未正式生效,公司尚未参与标的公司的生产经营,本次交易的终止对公司没有实质性影响,不会对公司现有生产经营活动、财务状况造成重大不利影响,不存在损害公司及中小股东利益的情形。 莱特光电连续四日“20cm”涨停 累计涨幅翻倍 公司提示风险
莱特光电(688150)2日盘中再度强势拉升封涨停。至此,该股已连续4个交易日“20cm”涨停,累计涨幅已翻倍。公司昨日晚间发布交易异常波动公告称,目前生产经营活动一切正常。市场环境、行业政策没有发生重大调整,生产成本和销售等情况没有出现大幅波动,内部生产经营秩序正常,近期未签订或正在磋商重大合同、无为产业转型升级投资新项目的情形。 公司提示,2022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445.40万元,同比减少2.2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223.41万元,同比增长11.3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360.79万元,较2021年同期增长2.68%。公司主要产品为OLED终端材料,下游客户主要为国内OLED面板厂商,公司经营业绩受国家宏观经济、市场环境影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敬请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公告还指出,公司关注到近期部分证券公司发布的研究报告中对公司未来的营业收入、利润水平、股价等指标进行了预测。公司在此提示,上述指标预测为证券公司单方面预测,公司未就上述指标预测进行确认,相关信息以公司公告为准。 值得注意的是,中信证券5月27日发布了一篇有关莱特光电的研报,称公司是国内OLED终端材料领域最早打破国外垄断的企业之一,建立了自有核心专利体系。受益于OLED显示技术的渗透和国产面板厂商的份额提升,公司有望凭借新产品和新客户的验证突破迎来业绩收获期。预计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2.15亿元、4.06亿元、5.48亿元,对应EPS预测为0.53、1.01、1.36元。 财报显示,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37亿元,同比增长22.59%;实现净利润1.08亿元,同比增长52.72%。这意味着,公司要达到上述研报预测的2.15元的净利润,今年净利润要在去年的基础上翻一倍。 中信证券在研报中指出,公司自2013年开始进入OLED有机材料领域,逐步向最核心的OLED终端材料发展,形成了“OLED中间体—OLED升华前材料—OLED终端材料”的一体化生产能力。公司是京东方和华星光电Red Prime材料的唯一国产供应商,相关产品的关键技术指标及性能已经达到国际材料厂商的标准,2021年被工信部认定为制造业“单项冠军”。2021年公司OLED终端材料业务毛利率达到79.96%,远超国内同行可比公司。公司2018-2021年终端材料销量CAGR为80.0%,伴随新产品和新客户的验证突破,公司有望迎来业绩的持续高增长。 半导体板块强势拉升 概伦电子、安路科技等大涨 至纯科技涨停
半导体板块2日盘中强势拉升,至纯科技涨停,概伦电子、安路科技、盛美上海等涨幅靠前。 对于该板块,东亚前海证券指出,虽然目前全球晶圆代工厂商产能仍远低于整体需求,但需求端或已出现结构性分化。由于俄乌冲突导致高通胀持续使得个人可支配收入紧缩,消费者信心下滑,个人计算机、电视和智能型手机相关需求减弱,手机、笔电面板出货量预期下调,消费电子疲软状态或已显现。 另一方面,随着“双碳”政策深化及数字化趋势等因素导致汽车、工业、可再生能源、储能等领域对半导体需求强劲,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光伏等)有望成为半导体行业需求端最大的领域之一,英飞凌及安森美等汽车芯片巨头均已经先后表示目前公司已负荷接单,产能不足导致平均订单交期拉长至52周。目前,国产汽车芯片厂商正在大力开拓产品品类,优化产品组合,积极扩充产能,加速产品在终端客户中验证。因此,持续看好产品品类丰富、产能充足的国内领先的汽车半导体厂商。 德邦证券表示,功率半导体是电能转换与电路控制的核心,新能源汽车功率半导体用量及规格均高于传统燃油车,贡献了单车半导体价值量提升的主要增量。预计到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IGBT规模接近40亿美元,中国达22亿美元。功率半导体市场存在较大供需错配,行业缺芯凸显芯片国产化瓶颈现状,给予国产厂商难得的“试错”机会,国产厂商迎来供应链导入良机。国内的时代电气、斯达半导、士兰微等厂商IGBT性能不断改善,已逐渐在以国产车企为主的主机厂客户中放量出货,未来几年将进入加速发展窗口期。 政策暖风频吹 汽车板块掀起涨停潮 机构建议关注三条投资主线
6月2日,汽车板块继续拉升,安凯客车、东方汽车、亚星客车、小康股份等多股涨停。消息面上,近期,促进汽车消费的一系列政策接连发布,采取发放消费券、补贴优惠、汽车下乡等方式拉动汽车消费。 6月1日,多家新能源车企公布5月交付数据,理想、哪吒、小鹏、零跑等4家车企交付量均过万辆。其中,理想汽车5月交付11496辆,同比增长165.9%;哪吒汽车5月交付11009辆,同比增长144%;小鹏汽车5月交付10125辆,同比增长78%。 银河证券认为,从购置税优惠政策来看,本次刺激力度超出市场预期及前两次(2009年和2015年)力度,刺激换购需求。汽车消费有望见底回升。从绝对值来看,整车环节产业链地位牢固、规模优势更为突出,利润增加最为显著。从边际改善角度看,豪华车经销商业绩将迎来修复。 民生证券表示,疫情后2022Q3新一轮汽车周期复苏将更为确定。推荐三条投资主线:(1)基于行业复苏确认带来板块估值修复为主要特征的乘用车板块(早周期特征明显)和零部件蓝筹的配置机会;(2)智能化有望接力电动化成为行业资本开支的主要方向,智能座舱有望在EE架构迭代及高算力芯片量产下,开始进入类似消费电子一样的快速迭代。(3)L3级智能驾驶渗透趋势提速,线控底盘有望复刻过去5年电动车渗透率曲线快速放量,率先收益。 稀土板块强势上涨 主力资金进场 抢筹机会来了?
6月2日,稀土永磁板块盘中持续拉升,三祥新材、五矿稀土、广晟有色等4股涨停,方邦股份、大地熊、厦门钨业等涨幅居前。 据海关总署统计,2022年4月中国出口稀土永磁产品5289.3吨,环比增加6.4%,同比增加15.1%,出口额4.2亿美元。其中,速凝永磁片:170.6(↓12.4%),钕铁硼磁粉:506.2(↑4.4%),其他钕铁硼合金:11.4(↓43.7%),稀土永磁铁:4601.2(↑7.7%)(环比,吨)。2022年4月中国稀土永磁产品主要出口至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 对于稀土板块,川财证券指出,看好其拥有全球定价权的核心资产价格重估带来的机遇。中金公司认为,前期稀土板块回调本质在于稀土价格高涨引致政策压制和下游成本传导不畅,再叠加疫情影响,导致基本面和估值承压。但考虑到长期新能源车和工业电机节能环保需求强劲,短期下游需求景气度有望回转,稀土上游有望受益于价格回升和产销放量,下游磁材公司受益于高端磁材产销回暖和成本压力转嫁,随着磁材价格合同重置,有望迎来量价齐升。 【机会挖掘】“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印发 机构称储能发展空间广阔
发改委等九部门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目标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达到3.3万亿千瓦时左右。该规划还提出,加强可再生能源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装备攻关。重点开展超大型海上风电机组研制、高海拔大功率风电机组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光伏发电户外实证示范,掌握钙钛矿等新一代高效低成本光伏电池制备及产业化生产技术,突破适用于可再生能源灵活制氢的电解水制氢设备关键技术,研发储备钠离子电池、液态金属电池、固态锂离子电池、金属空气电池、锂硫电池等高能量密度储能技术。 相比于传统能源,可再生能源发电普遍都有间歇性、波动性问题。随着可再生能源占比的进一步提升,保障能源稳定性的需求明显提高。海通证券指出,储能的发展可以说是实现双碳的必由之路。为实现双碳目标,我国将逐步建立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新型电力系统。但相比传统能源,可再生能源发电普遍存在间歇性、波动性问题,需要储能配套以平滑和稳定电力系统运行。因而随着可再生能源占比的持续提升,储能在未来电力系统中将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发展空间广阔。 (文章来源:东方财富研究中心) 文章来源:东方财富网![]() |